经过断断续续半个月的雨天,终于迎来入伏了!
今年三伏依旧是40天,这也是从2015年以来,连续第十年三伏长达40天!
小暑不算热,大暑三伏天!三伏天,外界阳气最盛,湿气最重,也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。
医生常称三伏天是一年中最容易生病的时节,那它究竟暗藏哪些健康危机呢?我们一起来看看!
入伏后的4大危机,防不住小心落下病根!
危机一:暑气入体
“三伏天”的“伏”就是指“伏邪”,即所谓的暑邪。暑为阳邪,其性炎热,而暑性升散,容易扰神伤津耗气。
民间谚语这样说道:“小暑大暑,有米也难煮”。
什么意思啊?就是人都懒得做饭了,所以说,在小暑大暑的时候,其实更多是人们因为炎热的天气,平常的生活、工作、学习都变得懒散。
另外,暑邪侵袭人体后,过量的热蓄积在体内,阳热过于亢盛人体还会出现发热、口渴、心烦、面赤等症状。
危机二:湿邪入体
暑多夹湿,俗语说“大暑小暑,上蒸下煮”,意思是到了大暑小暑节气,雨水多,天气闷热且潮湿,就像在火炉上蒸煮一样。
古人云:暑不离湿,湿热夹杂,使人如在蒸笼中。
古人用八个字描述大暑“湿”气的来源:土润溽暑,,大雨时行。什么意思?大地晒暖之后,地气上蒸,是带着湿气的。而这个时节还经常下大雨,湿气自然严重。
所以,这个时节不仅要防暑邪,更要防湿邪!
夏季解暑祛湿,多饮2茶常吃1菜
解暑祛湿茶:
很多人认为,只有冰凉的饮品才有解暑之效,其实不然。
中医学认为“暑为阳邪”,应用清凉剂解之。下面推荐2个清热解暑的饮方,供参考选用。
【绿豆饮】
绿豆50克,淘洗干净,加水适量,文火煮烂,可入白糖少许。
绿豆性凉,《本草汇言》称其可“清暑热,静烦热,燥热,解毒热”。
【茶盐饮】
绿茶1撮,食盐少许,开水泡饮。
绿茶性凉,《本草别说》称其“治伤暑”,《随息居饮食谱》云其有“清热,渗湿”之功。
补虚益气菜:
古代医学家曾有告诫:暑邪极易耗气伤精,使人正气不足而引发各种虚症。
根据中医虚则补之的原则,适当合理的三伏进补可以提高人体的正气。正气足,则邪气不能入侵。今天就为大家推荐一种适合入伏后吃的滋补食材——黄鳝。
【红烧鳝鱼】
做法:
①鳝鱼切段,葱切片,姜切片,蒜切碎。
②锅中倒油烧热,放入蒜、葱花、姜片炒香。
③放入鳝鱼段翻炒,加入料酒、酱油、盐翻炒。加水烧开转小火烧至鳝鱼酥烂,收汁装盘即可。
俗话说“冬吃一条参,夏吃一条鳝”,据《本草拾遗》记载:“鳝,补虚损,治妇人产后恶露淋沥,血气不调,除腹中冷气肠鸣”。
中医上有“冬病夏治”的说法,此时用黄鳝滋补,有补气养血、温阳健脾、滋补肝肾、祛风通络等养生保健功效。
危机三:寒气入体
夏季贪凉,难免受寒。中医认为,寒气具有阴冷、凝结、阻滞的特性,是万病之源。
寒气重常有这些表现:
怕冷,四肢、关节等部位常冰凉甚至肿胀;
腹、腰及颈部冷痛酸胀;
受凉或用过冷食后易腹泻;
倦怠无力,精神不振、眩晕等。
中医认为阴阳互相依存,一处寒则一处热,寒气容易束缚体表产生郁热。如果你经常上火而又觉得体内有寒气的话,那可能是虚火。
此时别急于吃降火的食物或药物,要调理好身体,达到阴阳平衡,否则身体会越来越虚,火气越来越大。
夏季避免寒邪伤人,最好的方法就是别贪凉。
我们还可以通过泡脚来驱寒,泡脚时,在水中加上一些艾叶,能起到通经温阳、驱寒散寒的作用。
具体方法:一般泡20分钟左右,身体微微出汗就行了,不要太久,水温不要太热。
泡完之后,在顺带做个脚底穴位按摩,给大家介绍一个穴位:涌泉穴。
位置:前脚底板左右两块肌肉交汇点,明显凹陷的位置。
用大拇指指腹往下按,边按边往下用力;顺时针揉按30次,再逆时针揉按30次。经常刺激涌泉穴,可消除体内的寒湿气,对于腰膝酸软、失眠多梦等有一定的改善作用。
(版权及免责声明:致力于公益科普,内容仅供参考。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需要,请联系我们删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