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11月7日为立冬日。此时节,天色苍苍,流岚渺渺,朔风渐起,万物沉静,大自然去繁就简,抱朴守拙。作别秋的丰美,迎接冬的深沉,万物之“藏”,自此开始。
秋意已暮新冬将至
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,也是冬季第一个节气。公历每年11月7日前后,太阳到达黄经225度时,进入立冬节气。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记载:“立,建始也。冬,终也,万物收藏也”。在中国北方,此时秋季作物基本收晒完毕,“粮入仓,菜入窖”;一些动物也蛰伏起来,准备开始漫长的冬眠。世间万物一点点安静下来,在潜藏蛰伏中体味冬日悠长,为来年春天的勃发养精蓄锐。
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,却并不一定意味着冬天的到来。我国幅员辽阔,南北方气候存在较大差异。气象学上认为,连续5天的日平均气温低于10摄氏度才算入冬。根据这一标准,立冬时节,我国大部分北方地区已迈入冬季的门槛,而在南方不少地区,浓郁的秋色还在延续,但气温下降趋势日益明显。立冬到小雪节气期间,虽然“秋深渐入冬”,但每当风和日丽,南方往往会出现暖意融融的天气,于是人们把农历十月叫做“小阳春”,此时温暖舒适,令人心旷神怡。
迎冬拜冬补冬有方
立冬这天,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食俗:在南京,有“一日半根葱,入冬腿带风”的俗语,老南京人认为立冬后吃生葱可以抵抗冬季湿寒,减少疾病的发生;在潮汕地区,有“立冬食蔗齿不痛”的说法,此时甘蔗已经成熟,吃了可以保护牙齿、不上火,还可以起到滋补的功效;在福建闽中地区,立冬时流行熬制草根汤,将一些“药食同源”的中药草根和鸡、鸭、兔肉或猪蹄、猪肚等熬制而成的养生汤,有补肾、健胃、强腰膝的功能;在北方,人们习惯立冬这天吃饺子,立冬正是秋冬季节之交,“交子”之时吃饺子,意在新旧交替,祈祐来年好运。
补冬是否意味着大口吃肉?“并不是。冬季进补要先辨明自身体质,根据自身需要,有针对性地滋润和护藏五脏的正气,避免盲目进补、过度进补。中医认为“虚则补之,实则泻之”,虚证分为气虚、血虚、阳虚、阴虚4种基本类型:气虚的人平素气短懒言、容易疲乏、平时汗多,容易感冒,冬补应以健脾补气为主,可以多吃一些山药;血虚的人常头晕、失眠、面色偏白,可以多食用阿胶、大枣等;阳虚的人通常比较怕冷,冬天常手脚冰凉,这类人在冬季可以通过多吃些牛羊肉、喝汤等方法温阳散寒;阴虚体质的人大部分体型偏瘦,容易上火,这类人不适合吃羊肉或者其他辛辣燥热的食物来进补,可适当多吃一些鸭肉、百合等来生津滋阴。
春生,夏长,秋收,冬藏,时节不居,万物有序。冬是贮藏,也是企盼,是蛰伏,也是希望,一岁一枯荣的物候变化里,包含着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。让我们张开双臂拥抱冬日暖阳吧。
(版权及免责声明:致力于公益科普,内容仅供参考,如有类似症状,请及时就医。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需要,请联系我们删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