私处炎症反反复复,可能是你内裤选错了,这4种内裤请别再穿了,家里有...

作者:贵州省科学与健康协会  时间:2024-06-05 09:45:31
  内裤,顾名思义就是穿在里面,贴身的裤子,有人觉得,反正穿在里面,别人又看不到,只要凑合能穿就行;也有人认为内裤每天都要和私处亲密接触,所以在选择上更要用心。
 
  内裤用心点选,是没错的,毕竟它和私处健康有着很直接的关系。那什么样的内裤能穿,什么样的内裤不能穿呢?内裤多久换一次更合适呢?今天我们就来好好了解一下。
 
  内裤多久换一次,更合适?
 
  内裤最好一天一换洗,半年一扔。
 
  勤洗内裤这件事,对于年纪大一些的人而言比较容易做到,但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,就显得有点难。
 
  很多年轻人习惯把内裤累积几条一起洗,这做法虽然省时省力,但是却会侵害私处的健康。
 
  为了健康考虑,一定要勤换勤洗,尤其天气热了以后,穿了一天的内裤如果不及时洗,很容易繁殖成一个“细菌窝”。
 
  除了要勤换洗内裤外,还得做到及时换新。
 
  就算每天清洗、晾晒,也无法完全把细菌杀死,穿久了还会发黄变硬。尤其对于女性来说,白带中的蛋白质成分,很容易变成细菌滋生的温床。
 
  对健康人而言,内裤如果经常穿,那么半年后就该扔了。对于未穿够半年,但已经变形、污渍洗不净的内裤,也得立马换新。
 
  如果是本身患有炎症的人,内裤最好穿了一个月就换新。
 
  这4种内裤,再便宜也别穿!
 
  1、功能性内裤
 
  内裤,主要就是用来隔绝裤子和私处,给私处增加一层保护。
 
  但很多人总对内裤有其他期盼,感觉通过内裤也可以得到一些保健或是塑形功能,有些商贩就是抓准了人们的这些心里,销售一些对身体并没有好处的内裤。
 
  保健内裤
 
  有些内裤宣称可以壮阳、治疗前列腺、助孕、瘦身……这些功能看着是蛮动心的,但是我们细想一下就能发现,好像做不到呀。
 
  它们大多打着磁疗的名头,先不说磁疗有没有用,磁疗产品本身是存在辐射、灼伤等风险的,直接用在私处,还是小心为妙。
 
  收腹裤
 
  天气越来越热了,为了能把肚子上来不及减掉的肉遮住,很多女性把目光盯上了收腹裤。
 
  内裤想要达到收腹的效果,大多会使用一些高弹力面料,这些面料硬、紧绷、且不太透气,长时间穿着这种内裤会影响生殖系统的血液循环,还容易滋生细菌,造成生殖器感染。
 
  有些收腹裤为了达到效果,还会在里面放入特定的定型材料,这种内裤穿起来非常不舒服,如果只是偶尔一次为了追求好看,穿一穿可以,但经常穿可不行。
 
  2、化纤材料内裤
 
  化纤材料虽然薄而且便宜,但是它的透气性很差,很容易导致私处滋生细菌,然后诱发妇科疾病。
 
  化纤材料不透气,容易产生闷热感,男性的阴囊最怕高温哦,可能会导致不孕,所以内裤的透气性很重要。
 
  有检验数据显示,在透气吸湿能力方面,最好的莫代尔、麻类材质,其次是蚕丝、棉类,最后才是化纤材质。
 
  如果是容易出汗的人,建议买莫代尔材质的内裤,麻类材质比较粗糙,也不太适合;出汗较少的人就选普通的纯棉材质就可以啦。
 
  3、颜色很深的内裤
 
  为了追求个性色彩,内裤的颜色也是五花八门的,红橙黄绿青蓝紫几乎都能买得到。
 
  但小编还是要说,选择浅色内裤最保险,一来没有经过太多的颜料浸染,安全性高,二来如果私处有些分泌物异常可以及时发现。
 
  4、太紧的内裤
 
  为了展现出提臀、显瘦等效果,很多人喜欢买小一码的内裤,穿太紧的内裤最明显的感觉就是不舒服,其次还有很多健康隐患。
 
  对于女性来说,生理的特殊性,阴道口、尿道口、肛门离得都不远,内裤太紧容易对这些敏感且脆弱的部位进行摩擦刺激。
 
  另外,肛门的一些分泌物里容易携带病菌或细菌,通过摩擦很容易进入阴道口或是尿道口,从而产生阴道感染或是尿路感染的问题。
 
  如何选一条舒适的内裤?
 
  材质:
 
  材质莫代尔、纯棉、蚕丝这些材质都挺不错的,透气性好,吸湿性强,不建议选择涤纶、化纤等材质内裤。
 
  尺寸:
 
  以穿起来贴身但不紧绷为准,过紧对身体有害,但是太宽松穿在里面也不舒服。
 
  颜色:
 
  以浅色为主,这些衣物使用的化学染料更少,更放心。
 
  一次性内裤可以天天穿吗?
 
  一次性内裤本来是给出远门不方便换洗的朋友准备的,但因其使用方便,不用清洁,很多人生活中也喜欢穿它。
 
  目前市面上的一次性内裤多是用无纺布和棉布两种材料制成,因为考虑到成本,无纺布的更多一些。
 
  无纺布是一种合成材料,跟天然材料相比,透气性、吸湿性肯定不会特别高。如果只是偶尔穿,没什么问题,但不适合经常穿,容易引发细菌感染。
 
  如果是纯棉材质的,舒适度会更高,但是这种一次性内裤价格比较高,从性价比方面考虑,经常穿还是挺不划算的。
 
  (版权及免责声明:致力于公益科普,内容仅供参考。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需要,请联系我们删除)